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辉煌学者的真性情
文章开篇:一次难忘的演讲记录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梁实秋先生笔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记录了他亲历梁启超先生演讲的生动场景。这篇入选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本的文章,不仅展现了梁实秋先生精湛的散文功力,更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梁启超这位民国大学者的独特魅力。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次演讲如此令人难忘呢?
演讲中的生动细节
梁实秋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梁启超演讲时的诸多细节。”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这样的画面多么生动有趣!一个大学者竟如此率真天然,丝毫不做作。而当他讲到动情处,”手之舞之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演讲中,这种忘我的情形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最令人动容的是,梁启超讲到《桃花扇’里面”高皇帝,在九天”一段时,竟痛哭流涕;讲到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又破涕为笑。这种真情流露,展现了一个学者对学问的赤诚之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之因此让人印象深刻,正是由于这些鲜活诚实的细节描写。
辉煌学者的人格魅力
透过这次演讲,我们看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以”‘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学问喽!'”这样的幽默自谦开场,既展现了他的谦虚,又不失学者风范。
正如梁实秋先生感叹:”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梁启超先生正是这样一位集学问、文采与热忱于一身的典范。他的演讲不只是聪明的传授,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难怪梁实秋先生会发出”我也以他们为自己的先师”的感慨,这种人格魅力穿越时空,至今仍能打动人心。
文章小编觉得:永恒的学者风范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不仅记录了一次精妙的学术活动,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聪明分子的灵魂风貌。梁启超先生的真性情、真学问、真热忱,在梁实秋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重读这篇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文章,不禁让人感慨:这样纯粹做学问的态度,这样诚恳待人的品格,这样热爱文化的热忱,是多么可贵!或许,这就是这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代代相传的真正价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