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

1、生于忧患 逝世于安乐

⑴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接着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接着知生于忧患,而逝世于安乐也。

⑵译文:有利于作战的气象、时令乃至政治形势等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归向、内部团结。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它的外城方圆仅七里,用兵四面包抄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取四面包抄的技巧来攻打一座城,必定是占得了有利于作战的气象、时令了,这样却未能取胜,这是由于有利于作战的气象、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兵器设备并不是不优良,食粮供应也不是不充分呀,(可是敌人一来)就弃城而逃,这是由于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归向、高低团结呀。

因此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处所去,不能只靠划定的边境的界线,巩固国防,不能仅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光靠兵器设备的优良。施行“仁政”的君主,赞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赞助他的人就少。赞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妻子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赞助他的人多到了极姬骇灌较弑记鬼席邯芦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这样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君主,因此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必定能成功。

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⑴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译文: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提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场合被提拔用为大夫。

因此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必定先要使他的心坎苦楚,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所做的事颠倒错乱,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毛病,以后能力(注意)纠正;心坎迷惑,思虑堵塞,能力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示在神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接着大众才懂得他。(一个国度)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土,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度和外国侵占的危险,常常消亡。

这样大众才会明确忧患鼓励人奋起,使人生存、进步;而安适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消亡。

3、鱼我所欲也

⑴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逝世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逝世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逝世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逝世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逝世。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逝世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逝世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逝世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⑵译文:鱼是我所爱慕的,熊掌也是我所爱慕的,如果这两种物品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废弃鱼而选取熊掌了。性命是我所爱慕的,大义也是我所爱慕的,如果这两样物品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就义性命而选取大义了。性命是我所爱慕的,但我所爱慕的还有胜过性命的物品,因此我不做只为求好处而不择手腕的事。逝世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逝世亡的事,因此有的灾害我不回避。如果大众所爱慕的物品没有超过性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技巧,什么手腕不用呢?如果大众所厌恶的事务没有超过逝世亡的,那么一切可以回避灾害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技巧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技巧就可以回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务,这样看来,他们所爱慕的有比性命更名贵的物品(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逝世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格)使它不致损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逝世亡。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收;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收。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鉴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收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丽,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谢我的恩德吗?本来为了义(羞恶之心)情愿身逝世而不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丽而接收了;本来为了义(羞恶之心)情愿身逝世而不接收“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收了;本来为了义(羞恶之心)情愿身逝世而不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谢我的恩德而接收了。这种行为不也是可以停滞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损失了原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