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4大家“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

这副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皆工散文,雄健流畅是共同风格。苏洵的主要成就在散文, 尤以论说文见长。他的政论文和史论文均针对时弊,博辩宏伟,以雄奇见称。苏辙的散文简洁明澹, 在学术著述上也较有成就。

苏轼成就最高,不但在诗、词、文方面俱以明白畅达著称。,而且还工书善画,多才多艺,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

扩展资料:

苏轼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v进士,除大理评事,任凤翔签判。治平间,直史馆。熙宁间,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间,因以诗讥讽政事,下御史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远谪六年之后,遇赦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洵由此悉焚所为文,闭户读书,终于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v间,洵与子苏轼、苏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士大夫争相传阅,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

苏辙字子由,又字同叔。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十九岁时(宋仁宗嘉佑二年,即公元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因仁宗年老,倦于政事,辙上书言其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几被罪。他与苏轼政治态度一致,因此一生很不得志。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谁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

千古文章八大家:柳宗元 韩愈 苏辙 苏轼 欧阳修 苏洵 王安石 曾巩。

这是清人张鹏翮题写的赞颂三苏的一幅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如今这副对联也挂在了眉山三苏祠的大门两侧。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也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苏洵(父亲),苏轼(兄),苏辙(弟)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为无论兄弟们解答

宋苏氏三父子

唐宋八大家之三—苏氏父子

又一个周末,周边的公园已经被我们骑着单车游了个遍,冬天既有暖阳,便不可辜负了老天爷的这份馈赠,驾着小鹏,我们不走高速,不花一分钱过路费,便来到了眉山的三苏祠。

文友们应该都知道,三苏祠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笔者只知道苏洵是北宋文人,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正想着找个讲解员对三苏有个更详细的了解,听得旁边一个十二岁左右的男孩的声,不高不低、不紧不慢地进行着讲解,我们赶紧走近,看到身穿红色志愿者背心的男孩,正讲到进门后开头来说映入眼帘的两棵银杏树。

正对着大门,一左一右,两根挺拔的银杏傲然屹立,大门的右边有一株千年的黄葛树,枝叶茂盛,讲解员说大众认为这棵黄葛树是父亲苏洵,正对着门的两棵银杏分别是苏轼和苏辙,父亲一直默默守护着两个儿子的成长。

进得祠堂,有三尊人像,正中间的穿着大红色的袍子,左右两边的穿着紫色的袍子,讲解员问大家:你们知道这三个人像分别是谁吗?笔者想,长者为尊,红袍的定是父亲苏洵了。旧时东边为大,右边的是长子苏轼,左边的便是苏辙了。回答得到了讲解员的肯定。

看得一纺车,讲解员告诉我们:苏洵以前并不热衷于读书,但其妻子程氏娘家经济条件富足,程氏从小识文断字,知道聪明的重要性,更明白经商的道理。

正是她纺纱织布开纱行,赚钱支撑起整个家庭的支出,苏询才能安下心来经过十年苦读,不但自己成为了受到欧阳修肯定的散文家、政治家,还督促孩子饱读诗书,学到满腹经伦,使两个儿子在朝廷的考试中同时中了举人,各自为北宋朝廷尽着自己的责任。父子三人在文坛上佳作不断,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行列。

这也是三苏祠所在的街旧名称“古纱谷行”的由来。

接着便看到了三苏祠中的三宝:黄荆树、古井和荔枝树根。

旧的黄荆树已经枯萎,旁边斜长出一枝新的,古时推崇棍棒底下出孝子,苏洵是否对孩子施过家暴我们不得而知。但至今在院中立着的黄荆树枝条似在向世人叙说着它存在的意义。

古井常年不干涸,下大雨不会溢出来,干旱时不会枯竭,当年整个苏宅大院的用水都靠在这口井里取水。由于出了三位这样的名人,庭院管理者特地用一木桶,取满水,供前来瞻仰的大众净手。或沾沾文气,或金盆洗手,也不失一份美好的祝福吧……

三宝中的荔枝树根尤其使人驻足停留。在苏轼33岁回家服父丧期间,曾亲手栽下荔枝树,并与蔡子华、杨君素和王庆源三位友人约定,待荔枝树长成结局,可以吃荔枝时四人再在苏宅中相聚。

希望总是美好的,因受朝廷党争而起的乌台案牵连,苏轼先位被贬到福建、浙江。虽然他一生豪迈,在各种境况下都能以苦为乐,发现生活中的美食,写出不少佳作,也能为黎民百姓造福,如今依然存在的西湖苏堤便是最好的见证。

但常年远在他乡的苏轼总有思念故乡的亲人和朋友的时候,22年后他给友人蔡子华的诗中就充满浓浓的思乡之情。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荀不论钱。霜髯三老如霜桧,旧交零落今谁辈。莫从唐举问封候,但遣麻姑更爬背。”

接着讲解员带着我们看了当初苏家父子进修场所墨园和来凤轩,志愿者讲解员说他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我们意犹未尽,为眉山的这位未来接班人点赞喝彩,多亏了他的细致讲解,才拉近了我们和古人的距离,才让我们更加详细地了解到这座院子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感悟:从东坡先生遇逆境而不消沉、依然热爱生活的态度上,学到了人不论遇到任何事务,都该摆正心态,发现生活的美好,知道生活的本质,尽自己所能济苍生,竭尽全力拥抱生活。


返回顶部